黑料网:青岛常见食用贝类图鉴大全
市面上可享用的海产种类丰富,青岛地区大约有三十种,其中有些常见,有些难得一见,偶尔才能碰到。本文将按类别逐个介绍,可能存在疏漏或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我会虚心接受并表示感谢。
帘蛤科
图一 菲律宾蛤仔
图二 菲律宾蛤仔
菲律宾蛤仔属于蛤仔科,青普地区称作“嘎啦”,辽宁地区叫做“蚬子”,南方地区则称为“花甲”。它的贝壳呈卵圆形,长度在2.5到5.7厘米之间,壳表布满了复杂而细小的花纹,形态各异。青岛地区最为常见的一种海鲜,其养殖产量约占全球养殖软体动物的四分之一,仅次于牡蛎的产量。这种蛤仔不仅味道鲜美,而且价格低廉,是人们百吃不厌的美食。
关于菲律宾蛤仔,网上存在一种错误说法称它也叫杂色蛤,这个说法并不对,杂色蛤指的是杂色蛤仔/R. ,这两种贝类在外观上极为相似,但仔细观察会发现,杂色蛤仔的放射肋明显比菲律宾蛤仔少很多,而且它的分布区域非常有限,在福建平潭的北部地区是找不到的,同时这种蛤仔也没有进行人工养殖。
图三 文蛤
文蛤属于文蛤科,其外壳坚固,表面光滑,装饰有深褐色或黑褐色的图案。菲律宾蛤仔的纹路更像是随意的点缀,而文蛤的图案则如同写意画或现代艺术作品,显得更为精致。这种贝类的肉质十分鲜嫩,被誉为海味中的极品,号称“世间至鲜”,常用来熬制汤羹,汤汁呈现乳白色,不过青岛地区对这种做法并不特别偏爱。
根据《中国动物志》的记载,文蛤种类在中国有三种,分别是文蛤/M. 、丽文蛤/M. 以及斧文蛤/M. 。文蛤/M. 在我国的四个海区都有分布,它的壳长和壳高基本相等;丽文蛤/M. 主要生长在江苏沿海和更南边的海域,它的壳长要比壳高长很多;斧文蛤/M. 仅在广东和海南一带出现,而且数量非常稀少。从整体情况分析,青岛市场上售卖的文蛤很可能是文蛤/M. 。
图四 硬壳蛤
这种海产动物属于硬壳蛤科,也称作薪蛤或者美洲帘蛤,它原本生长在北美洲大西洋的西边海岸线上,到了1997年,这种贝类被带到了中国境内进行人工培育。它的外形和文蛤有些相似,不过它的贝壳更加坚固厚实,表面相对平整,上面可以看到非常清晰又细密的生长痕迹,并且带有黄色或者是黄褐色的斑点,这种斑点的分布方式和文蛤那种色彩浓烈的风格是有区别的。这种贝类的肉质非常肥厚,味道十分鲜美,根据传说,这种海产很受西方人的欢迎,在北美洲的市场上,它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贝类产品。
图五 日本镜蛤
这种贝类属于镜蛤族,个头比较大,壳体相当厚实,外形接近圆形,壳壳外部洁白明亮,有“脸庞像圆月”的比喻说法。虽然它以日本作为名称,但实际分布区域非常广泛,我国的四个主要海洋区域都能捕捞到,青岛偶尔可以看到它被售卖。
图六 青蛤
这种贝类属于青蛤科,它的壳体呈圆形且鼓胀,活着的时候壳面通常是黑色或紫灰色的,在北部海区的壳缘多为白色,而在南部海区的壳缘可能是紫色的(因为这个特点它也被称作赤嘴蛤,但只在南方有这个称呼)。这张照片是在光线昏暗的菜市场拍摄的,灯光的色彩还原度非常低,使得壳体颜色看起来不太准确。卖东西的人告诉我这种蛤蜊叫做“鬼嘎啦”,从外观上看确实有点阴森森的。
图七 紫石房蛤
紫石房蛤,也叫“天鹅蛋”,属于石房蛤科。它的贝壳体积很大,质地非常坚固,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会变得越来越饱满。壳体表面能看到清晰的粗壮同心纹路,颜色多为深褐、暗灰或红褐。这种蛤主要生长在烟台及以北的海域,是当地有名的特产,在青岛附近的海里却很少见,青岛居民也不太喜欢食用。
马珂蛤科(蛤蜊科)
图八 中国蛤蜊
图九 中国蛤蜊
这种贝类在中国有多个名称,它既被称作中华马珂蛤,也被青岛人叫做沙嘎啦,在东北则被称为黄蚬子。它的贝壳形状近似圆形的三角形,表面呈现红褐或黄褐色,上面可见清晰的生长纹路,并没有任何图案装饰。这种贝类的肉质比菲律宾蛤仔更为紧实,其味道也更加鲜美。它们主要生活在黄海北部地区,虽然在青岛并不算常见,但在郊区相对多一些,而据传闻在东北的大连和丹东一带更为流行。
图十 西施舌
这种贝类,别名“西施舌”。它的贝壳宽大但质地很轻,形状有点像三角形,壳皮呈黄褐色,顶部是浅紫色。它的足部形状像舌头,颜色洁白又带点粉红,放进嘴里感觉非常细腻柔软,因此人们用“西施”这个名字来称呼它。其实这个名字有点不雅,像我们这种比较严肃的人,一想到就有点不舒服......不过它的味道确实很好,用来做汤特别棒,只是价格稍微高一点。
所谓“西施舌”的贝类有两种,一种是前文提到的西施马珂蛤,另一种是紫云蛤科的双线紫蛤,这种在黄海并不常见,而在浙江、福建及广东沿海地区却很普遍,如果你品尝过的“西施舌”与我所说的有所不同,那或许就是双线紫蛤。
图十一 方形马珂蛤
这种海产,当地叫做“布鸽头”,其实就是辽宁地区常见的白蚬子。它的外形看起来圆滚滚的,贝壳的形状有点像四方形,因此也被称作四角蛤蜊。贝壳表面大多是白色的,在肚子那一侧,经常能看见一条颜色较深的线条。吃起来的时候,会感觉到里面有一股水似的汁液涌出来,味道非常鲜美。
鸟蛤科
图十二 加州扁鸟蛤
图十三 加州扁鸟蛤
这种贝类在加州被称为扁鸟蛤,人们也常叫它鸟贝或者黄鸟贝。它的壳是深褐色的,上面有38条放射状的肋,并且生长线非常清晰,像一圈圈年轮。市场上卖的时候通常只取它的斧足部分,适合白灼或者凉拌吃。这种贝类生的时候肉质很软,看不出鸟的形状,但煮熟之后就会伸展开来,样子很像一只准备飞翔的鸟。这种贝类在烟威地区比较多见,青岛就比较少,我只有在被贬到即墨农村的时候吃过。
紫云蛤科
图十四 橄榄血蛤
这种贝类,又名紫纹血蛤,其壳体呈椭圆形或圆形,表面平滑,颜色为橄榄色、浅棕色或紫棕色,并且富有光泽,口感据说并不理想,较为稀有,仅在即墨郊外集市上偶然见过一次。
蚶科
图十五 毛蚶
毛蚶,也就是青岛的“毛嘎啦”。它的壳体大约有34条左右放射状的肋条,并且覆盖着一层深褐色的绒毛状壳皮,因此得名“毛”。这种海产在青岛地区很常见,虽然比起菲律宾蛤仔来说,它的普及程度稍低一些,不过还是有人特别喜欢它,觉得它的肉质十分有嚼劲,味道格外鲜甜,甚至将其视为难得的美味。p.s. 非常抱歉,我没有找到活的标本照片。
图十六 魁蚶
魁蚶又名赤贝或者血贝,外形与毛蚶相似,但体型更为粗壮,壳体直径大约十厘米,壳面放射肋超过四十条,肉质细腻,味道甘美,血液呈现鲜红色,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营养食品和下酒佳肴,应该彻底煮熟后食用,以防病邪侵入身体。
蚶蜊科
图十七 虾夷蚶蜊
这种虾夷蚶蜊属于黄海冷水团的物种,较为少见。它的外形介于毛蚶和蛤蜊之间,具有放射状的肋条和呈年轮状的生长纹路,壳皮上没有绒毛。传闻它的肉质十分可口,而且口感很有韧性。
扇贝科
图十八 栉孔扇贝
栉孔扇贝是扇贝里的本土品种,壳表颜色丰富多样,有褐色、红色或者灰白色,具有10到20条放射状肋条,并且有形状不规则的尖锐突起作为生长棘,这是它与其他扇贝区分开来的一个显著特征。它的闭壳肌非常发达,人们常称之为“扇贝柱”,这种肉质可以用来制作干贝,在提升菜肴风味方面效果十分明显。
图十九 海湾扇贝
这种贝类最初来自美国大西洋边,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带到中国北方近海进行培育。它的样子和一种叫栉孔扇贝的贝类很像,贝壳表面向外突出,大约有十八道圆形的放射状纹路,这些纹路比较平整,上面也没有什么锋利的疙瘩,整体感觉是饱满而柔和的。虽然烹饪方式跟栉孔扇贝一样,但当地居民普遍觉得它的口感要差很多。
图二十 虾夷扇贝
这种贝类有另一个名称,即为虾夷扇贝,它并非源自夏威夷,而是《中国动物志》中称作的虾夷盘扇贝,主要栖息在寒冷水域,山东和辽宁地区已开始进行人工培育,著名的獐子岛或许就养殖了这种贝类,往更南方的地区则难以生存,这种扇贝在同类中体型最为庞大,壳的高度能超过二十厘米,如此壮观的尺寸,才配得上被用来制作蒜蓉粉丝蒸扇贝这道菜肴
扇贝柱多为白色,偶尔呈现橙色色调。中国海洋大学曾特别培育出一种虾夷扇贝,其闭壳肌呈现橘红色,并将其定名为“海大金贝”。该机构还确认了这种橘红色是由两种类胡萝卜素共同积累所致。假如碰巧见到橘红色的扇贝柱,无需过分担忧,食用时并无妨害。
牡蛎科
图二十一 长牡蛎
长牡蛎,也就是太平洋牡蛎,人们常叫它“海蛎子”或“生蚝”。它的壳很厚,形状大体上是长条状,但具体的样子变化非常大,可以说毫无规律可循。这种牡蛎是左撇子,用左边的壳吸附在其他物体上,过着固定不动的日子。看它外表好像很粗犷,实际上内心却非常细腻。现在人们养殖的数量非常多,无论是烧烤、清蒸还是油炸它的蚝黄,或者切碎了做馅儿包饺子、煎锅贴,味道都极其鲜美,用一个字形容就是“鲜”。
图二十二
我国常见的食用贝类有长牡蛎/C. gigas、大连湾牡蛎/C.、褶牡蛎/以及近江牡蛎/C.等种类,在青岛地区,市面上售卖的多为长牡蛎。
刀蛏科
图二十三 缢蛏
图二十四 缢蛏
缢蛏又被称为蛏子或者毛蚬,它的贝壳质地脆薄,形状为长方形扁平状,从壳顶延伸至腹部边缘,有一条斜向的凹陷沟槽,看起来像是被绳索紧勒所致,因此得名缢蛏。这种贝类的肉质鲜嫩,味道极其可口,堪称难得的美味。它的名称虽然有些奇特,这两个字看起来很像“缢怪”,而缢怪可以理解为吊死后的“上吊之人”......
竹蛏科
图二十五 大竹蛏
大竹蛏/Solen的壳体比缢蛏的更为细长,其长度可以达到14厘米,壳体的长度是壳体高度的4到5倍。壳体的质地比较单薄,容易脆裂,壳体表面非常光滑,覆盖着黄褐色的壳皮,两个壳体闭合时呈现出像竹筒一样的形态。大竹蛏在形象上给人一种稳重端庄的感觉,比缢蛏显得更加庄重。它的足部肌肉非常发达,口感和缢蛏不相上下,甚至可能更胜一筹。
图二十六 长竹蛏
长竹蛏/Solen gould,在“减肥”的进程中比大竹蛏取得更大进展。它的壳体长度达到90-100毫米,壳体长度是壳体高度的6到7倍。根据我的了解,市面上缢蛏最为普遍,大竹蛏相对少见,而长竹蛏最为罕见。或许是因为它过于细小,给人感觉像是塞牙缝的异物,吃起来缺乏满足感。
缝栖蛤科
图二十七 太平洋潜泥蛤
太平洋潜泥蛤,是一种分量很足的海鲜,它的水管系统非常发达,类似象鼻,因此人们常叫它“象拔蚌”。它还有个名字叫“高雅女神蛤”,不过从外形上看,它既不显得高雅,也不像女神。这种蛤的出肉比例很高,大约在60%到70%之间,最可吃的是它的水管肌,口感脆嫩,味道鲜美,可以直接切成片生吃。它原本生长在北美洲,现在国内也有人工养殖。
篮蛤科
图二十八 光滑河蓝蛤
光滑河篮蛤,青岛“四小海鲜”的一种,生长在有淡水汇入的高潮地带的泥沙滩里,壳形近似三角形,最大长度不超过两厘米,幼体大小仅约三毫米,常与海沙混在一起难以辨认,因此得了个“海沙子”的别称,体内富含鲜美的氨基酸,体型虽小却味道绝佳,城阳河套地区的人们特别喜欢这种蛤蜊
海螂科
图二十九 砂海螂
砂海螂,又名大蚍、蚍蛤,属于北半球寒温带生物,常在黄海冷水域中生存,体型轮廓近似椭圆形,壳体外部呈现黄白色交织,表面显得斑驳,实际是黄色外壳层剥落后露出内层的白色所致,其水管非常长,活着时蜷曲在壳中,一旦死亡就会显露在外,如同人类离世时双腿伸展双眼闭合的姿势,这种海产我没有食用过,也未曾听闻他人谈论过,因此不作评价。
海笋科
图三十 宽壳全海笋
图三十一 宽壳全海笋
这种贝类,别名也有大口全海笋等,算是简版的海中“象鼻蚌”。它的壳很薄,容易破损,水管系统很发达,身体无法完全缩回壳里。外形相当丑陋,老百姓管它叫“海刺”,形象难以形容。最可吃的是它的水管组织,味道鲜美,图三十一展示了常见的烹饪方法——虽然开始时埋在泥沙里,但最终能清洗干净,达到“光洁如玉”的状态。
贻贝科
图三十二 紫贻贝
紫贻贝属于贻贝科,人们常叫它海虹。这种物种原本不是本地产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只在辽宁大连北部海域有发现,后来慢慢往南移动,甚至已经到达了南海地区。它的壳长得像楔子,比较薄,颜色是紫黑色的,靠足丝固定在岩石上生存。这种贝肉很肥美,味道很好,既可以新鲜吃,也可以晒干保存。做起来非常方便,用开水蒸一蒸,等它壳张开了就熟了,不需要放任何调味料。如果看到贝肉是黄白色的,那就是公的,要是橘红色的,就是母的。
图三十三--三十四 摘自《中国动物志》
紫贻贝是黄海的主要种类,另外还有厚壳贻贝/M. 。这种贝类的壳形细长且比较厚重,对不熟悉的人而言,外形非常像六耳猕猴和孙悟空,简直无法区分。我特意挑选了一张不太清晰的图片,目的就是为了混淆视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最终只会精疲力竭。能吃就行,何必非要弄清楚呢。
图三十五 新西兰贻贝
新西兰贻贝属于股贻贝种类,也称作新西兰青口或者新西兰绿唇贻贝,是贻贝科中的顶尖品种。这种贻贝个头比较硕大,外观十分漂亮,外壳呈现深色,边缘带有亮丽的翠绿色光泽。它的肉质非常细腻,口感温润如同玉石,味道饱满而且鲜甜,与本土的紫贻贝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价格也相对较高。
图三十五取自营口路农贸市场,每斤售价三十元;最初误将这些贝类当作南方称作“青口”的翡翠股贻贝/Perna;经与部分网友交流探讨,多数人认为它们与翡翠贻贝存在显著差异,更倾向于将其归为新西兰贻贝;李昂博士建议通过检测DNA来精确鉴定,目前我暂且采纳大众观点。
江珧科
图三十六 栉江珧
图三十七 栉江珧
栉江珧,别称“海锨”或“大海虹”。它的壳体形状稍似斜三角形,体积相当可观。它的闭壳肌非常强健,制成的干货是海八珍中“瑶柱”的主要构成部分,新鲜状态下食用也十分美味。俗话说“江瑶最珍贵的是那一柱,可惜并非栋梁之材”,其他部分则“肉质有腥味且口感较硬”。
结束语
图三十八
这些大多是这位专家长时间在超市水产品摊位和海鲜市场闲逛得来的资料,个别没见过又没拍照的只能用网络图片代替,各种常见的和不太常见的种类基本都收录了,另外,日料里所谓的“北极贝”,至少有五六种,具体是哪一种很难确定,所以先不讨论这个,到此结束。